中文字幕亚洲视频_无遮挡韩国在线观看_13小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_少妇无码21p

知識分享

云計算十年:從戰(zhàn)略回歸戰(zhàn)術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5-29 點擊數:2129

亞馬遜推出第一個云計算服務的時候,外界并沒有看好這個方向,高投入、低利潤且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。

 

但在200810月,《經濟學人》破天荒的用一整期內容來討論云計算,很有預見性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:“這無疑將改變信息技術(IT)產業(yè),也將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經營的方式?!北M管里面的很多內容將今天的互聯網服務和云計算混為一談,卻也刷新了很多企業(yè)對于云計算的認知。

 

時任微軟CEO史蒂夫.鮑爾默在華盛頓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了這樣的口號:For the cloud, were all in;隨后Google Cloud發(fā)布,IBM、甲骨文、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、華為……全球幾乎所有重量級的互聯網或IT巨頭均開始發(fā)力云計算。

 

1

直到今天,提起云計算很多人仍喜歡和“戰(zhàn)爭”聯系在一起,這也不難理解,過去的10多年中,試圖搶奪“戰(zhàn)略優(yōu)勢”的云服務商們已然發(fā)生了一系列的競爭,技術創(chuàng)新、數據中心、服務模式等無不是如此。

 

2009年是云計算發(fā)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,只是主角并不是一口氣發(fā)布四款產品的亞馬遜AWS,也不是初出茅廬的微軟Azure和阿里云,而是幕后的服務器供應商。戴爾開始推出面向云服務商、大中型數據中心以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PowerEdge C系列服務器,“C”這個代號的意思就是Cloud

 

惠普、IBM等戴爾的競爭對手亦是如此,紛紛推出所謂的云服務器。這一切或許還要歸功于英特爾在2009年推出的至強5500系列,引入了全新的CPU點對點互連技術QPI,極大的提升了處理器的總線帶寬,適合擴展到大規(guī)模的并行系統(tǒng),諸如動態(tài)能耗管理、動態(tài)加速等技術交付應用,也是云計算“按需供給,動態(tài)調配”的關鍵技術。

 

2011年是云計算發(fā)展的另一個重要時間點,這一年是OpenStack誕生的元年,被冠以“數據中心操作系統(tǒng)”、“云計算操作系統(tǒng)”等一系列名號,至今仍然是云計算領域耳熟能詳的詞匯。與此同時,虛擬化巨頭VMware也開始投身云計算,推出了VMware云基礎架構套件,被稱之為“企業(yè)混合云的基礎”。

 

云計算完成了一個歷史性轉型,逐漸遠離單純的“虛擬化或是網絡服務”,成為獨立、成型以及普及度較高的IT基礎設施服務。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,云計算的角色和定位被定格:IT基礎設施被要求更大規(guī)模的擴展、更高的密度、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,同時要有靈活、彈性、直觀與深入的管理方式,并以標準化、通用化的形式提供給客戶。

 

看到了機會的巨頭們相繼把云計算提到戰(zhàn)略的高度,最直接的就是數據中心上的動作。亞馬遜、谷歌、微軟乃至國內的阿里云、騰訊云等瘋狂地在興建數據中心,并以此作為爭奪客戶的資本。比如說亞馬遜、微軟等以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,阿里云、騰訊云、華為云也在海外市場建設數據中心,以期深入到競爭對手腹地。

 

同時掀起的還有服務和產品上的競爭。2009年之前的亞馬遜AWS只發(fā)布了3款產品,此后每年都有數以十計的新產品和服務推出。其他云服務商更是奮力趕超,甚至不惜重金收購新興技術,不斷擴大業(yè)務范圍,不斷提高技術能力,不斷占領市場份額,確保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(yōu)勢,比如谷歌收購Bitium、微軟收購Cycle Computing、甲骨文收購Aconex等等,儼然在爭奪云計算的控制權。

 

《經濟學人》在20168月一篇名為《Cloud chronicles》的文章中,對這場“Cloud War”有過這樣的一番評價,“云計算大戰(zhàn)尚未結束,而獲勝者獎品實在太豐厚了?!?span> 亞馬遜AWS就是這樣的幸運兒,整個2017年的營收增長了43%,達到175億美元,擁有IaaS市場44%的份額。

 

可這場關于控制權的戰(zhàn)略卡位結束了嗎?2008年開始接觸私有云,并在2017年成立云BU的華為,折射了云計算市場新的競爭形態(tài)。在看似白熱化的時間點入局,并喊出“全球五朵云之一”的小目標,似乎預示了云計算領域新的風向標。

 

2

Gartner發(fā)布的2017年度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上,云計算和大數據已經不在“新興技術”之列,進入到快速發(fā)展的車道。也對應了Gartner的另一個觀點,“Cloud is not a strategy, it is a tactic”(云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戰(zhàn)略問題,這是個戰(zhàn)術問題)。

 

之所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,原因或許有兩點:

 

一個是云計算正在經歷全球化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張,由此所產生的成本和漫長的收益周期,決定了誰才是留在市場上的最終玩家。而云計算用戶也開始更加“挑剔”,很多跨國公司有著全球化的業(yè)務需求,迫使云計算廠商必須進行全球化的布局,否則因為網絡延遲、跨平臺配置等很可能導致客戶的流失。況且,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著將數據留在本土的意愿,云計算服務商勢必需要展開不同地區(qū)的本土化運營,全球化擴張似乎是不可逆的。

 

說明: D:\微信圖片_20180528174127.jpg

 

另一個是從技術導向轉變?yōu)榭蛻魧?。早期的云計算屬于技術上的“開疆擴土”,技術和服務上的創(chuàng)新可以說是最主要的驅動因素,如今已經被客戶導向所取代。不管是公有云、私有云還是混合云,本質上都是在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,IaaS、PaaSSaaS以及諸多的場景化云服務,同樣是出于客戶的差異化需求。簡而言之,云計算服務商關注的不只是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,更多的是”盯緊“客戶。

 

或許可以這樣來形容今天的云計算,云計算服務商站在戰(zhàn)略高度的布局,加速了云計算的技術布道,降低了云服務的成本,同時也提高了云計算的進入門檻。對企業(yè)而言,無論是出于成本考慮還是安全因素,云計算都不再是可選項,而是必然選擇。選擇云計算與否的戰(zhàn)略考慮不復存在,剩下的是選擇哪家云服務的戰(zhàn)術抉擇。

 

較為明顯的現象是,前幾年在云計算服務商的客戶列表中,存在的案例只有幾家互聯網企業(yè),深挖下去可能還有某種投資和控股關系,如今大多數傳統(tǒng)企業(yè)也出現在了云計算服務的名單中,最重要的是從中嘗到了甜頭。全球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(yè)麥當勞就是一個例證,麥當勞在全球有3萬多家門店,每秒實現的交易多達8600筆,云計算的應用使得麥當勞的系統(tǒng)效率提升了66%

 

映射到云計算服務商的競爭態(tài)勢,核心之一就是圍繞大客戶的“挖角”。比如Instagram從亞馬遜AWS遷移到Facebook的自有平臺,Zynga從自有平臺遷移到亞馬遜AWS,蘋果公司為了分攤風險將一部分業(yè)務從AWS分散到GoogleCloud,以及藍多湖放棄Google Cloud轉身擁抱微軟AzureVerizon拋棄微軟office回歸谷歌G Suite……

 

即便傳統(tǒng)和保守的銀行業(yè),也早已啟動了云計算的破冰之旅,高盛、花旗銀行等早已成為云計算服務商爭奪的焦點。這些大客戶的價值不言而喻,不僅是支撐云計算服務商不斷擴張的金主,還有著很大程度的品牌背書。特別是在國內,幾乎所有的云計算服務商都推出了各類解決方案,瞄準的正是政企和傳統(tǒng)行業(yè)巨頭們。

 

由此改變的就是云計算的競爭局面,好比說前面所提到的華為云,高調進軍云計算的背后,除了對自家技術實力的自信,龐大的客戶資源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??梢宰糇C的就是,哈藥、吉利、昆侖萬維等已經大客戶擁抱華為云,已然形成了與阿里云、騰訊云等爭奪大客戶的競爭格局。

 

3

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對互聯網業(yè)務云基礎設施2.0時代有過這樣的表述:“從通用硬件到專有硬件,從資源型服務到能力型服務,從人口紅利到數據紅利,從依賴平臺流量到自主整合渠道?!?/span>誠然,從戰(zhàn)略到戰(zhàn)術的過渡,云計算服務商正在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,比如如何解決云計算時代的一系列數據問題。

 

說明: D:\微信圖片_20180528174132.jpg

 

就近階段來看,和數據安全相關的事件時有發(fā)生。Facebook多達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余波未平,WiFi萬能鑰匙的數據泄露同樣觸目驚心。而美國即將落地實施的CLOUD法案,讓云計算相關的數據主權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。

 

企業(yè)對于云計算的態(tài)度仍然有些微妙,一方面接受了云計算替代傳統(tǒng)IT設施的現實,個中案例前面已經有所提及,關于云計算成為互聯網時代“水煤電”的說法也逐漸被主流聲音認可;另一方面又對云計算的數據安全存在隱憂,蘋果將部分業(yè)務從AWS遷移到Google Cloud就是如此,有幾分“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”的味道,而采用“多云”策略幾乎是所有大中型企業(yè)的選擇。

 

可以預見的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云計算的應用將會不斷增加,企業(yè)選擇的云計算供應商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。云計算服務商顯然深諳于此,在業(yè)務布局上也做出了不同的調整,幾乎可以將其分之為互聯網系和IT系兩大陣營。

 

互聯網系講出了更具有互聯網特色的故事,核心理念就是拓展邊界,進行縱深化。比如在過去一年中,阿里投資了數夢工場、駐云、ZStack、七牛云,騰訊云參投星環(huán)科技,Ucloud參與了數人云的投資;再如電商云、視頻云、游戲云、金融云等等,依托解決方案的形式,將云計算的業(yè)務從IaaS逐步向PaaSSaaS延伸。

 

云計算邊界和模糊,業(yè)務上的深度融合似乎是大勢所趨,可前提還是保證數據的安全性。在互聯網系云計算服務商中,阿里、騰訊等巨頭正在安全領域大力投入,其他玩家能否跟進還不得而知。

 

有著傳統(tǒng)IT背景的云服務商大多擺出了中立的態(tài)度,最為知名的就是華為云的“三不”,不做應用,不碰數據,不做股權投資。“翻譯”過來就是,承認企業(yè)的數據主權,不強迫企業(yè)交換數據,不與合作伙伴形成競爭關系。

 

在不少互聯網從業(yè)者看來,華為云給了合作伙伴最大的保證,理念上卻不免有些“落伍”,畢竟沒有數據無疑缺少了更多的想象空間,好比說共享單車的價值不在于交通工具,而是背后的騎行數據。在華為HAS2018上,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給出的答案用了“黑土地“的比喻,華為云提供的是提供一塊信息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的”黑土地“,” 客戶愿意長什么就長什么“,強調的仍然是“邊界意識” 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是理念上的差異,并不意味著互聯網系和傳統(tǒng)IT系“你死我活”的競爭。在互聯網的世界里,幾乎所有的新興行業(yè)都在繼續(xù)著補貼、二選一、并購,這種思想當真是互聯網商業(yè)的本質嗎?云計算應該是個例外。

 

客戶的多云策略以及對云計算的戰(zhàn)術認知,都決定了云計算的多元化,而從華為云等新入場者的快速成長,也證明了這個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。當然,云計算服務商本身也要學會包容,擁抱開放,拒絕壟斷,切勿和客戶訴求相悖。